學 女 紅 發 揚 母 親 藝 術
(星島日報報道)前日是母親節,各大商場、食肆紛紛推出各種母親節優惠,提醒為人子女應該要在母親節當日,帶母親出外消費,或吃頓好的,以示孝心。香港是商業社會,母親節變得商業化,實在難以避免,不過,Elsie相信,作為人母的,其實不介意母親節是否有禮物,抑或吃甚麼慶祝,最重要的,還是子女健康成長,全家人都快快樂樂。對母親而言,那已經是最好的禮物。
在母親節前,Elsie知道很多學校都有相關活動,好像南區的私立一條龍學校弘立書院,日前就邀請了台灣非牟利組織「母親的藝術基金會」理事長陳曹倩,教授學生女紅,還教他們做香包;另外,校方又在中學部的圖書館,舉行「母親的藝術中國女紅拼布作品特展」,展覽中國傳統拼布藝術和民俗手工藝品「老虎娃娃」,給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母親的手藝,當日Elsie亦有到場參觀。
甫入到弘立書院的中學部圖書館,Elsie已看到一幅幅色彩繽紛的拼布壁飾,書櫃上又放了很多「老虎娃娃」,加上館內的中式桌椅,感覺古色古香;而一班二年級生,不論男生女生、中國還是外籍學生,都分組而坐,在陳女士和家長義工的指導下,拿起針,一針一地縫製香包。
陳女士同Elsie講,女紅是中國母親的傳統藝術,當中包括刺繡、縫紉、紡織、漿染等。在以前的年代,女孩子十歲左右就要跟母親學女紅,從設計、選布、製作等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做,但隨時代的轉變,不但小孩子無機會接觸女紅,連母親本人也未必懂得。「中國古代的母親,甚麼都懂得做,她們都是藝術家。」
不過,由於母親的手藝,都是用於日常生活,例如今次做的香包、織布等,都屬於生活用品,容易用舊,所以其包含的藝術性都被忽略。現時陳女士常在台灣和香港展出女紅藝術品,又舉行有關的講座,都是想喚醒新一代對母親藝術的注意,保存這種文化。
剛上任的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(Malcolm Pritchard)同Elsie講,是次在校內舉行女紅工作坊、展覽和講座等,其實是該校在新學期時,成立了「中國文化中心」,以推廣中國文化,而中心成立以來,已舉辨了多項文化活動,例如請香港浸會大學的陳致教授講孔子與儒家的關係、邀請文化界名人黃英琦講香港文化的傳承與現貌等等。在校內為學生辦女紅工作坊,其實是想同學通過親身體驗,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多了解。「不通過親身接觸,同學不會明白為甚麼要學習。」
弘立書院中學副校長、中國語文及文化總監高小剛則說,校方把中國文化定為學校宗旨的一部分,所以在課程設計上,會加入很多中國文化元素。「文化是一個流動,是活的傳承,中華人民都應該要學習。」他又說,「中國文化中心」辦的活動,受惠的不只學生,同時也歡迎校外人士參加,像「母親的藝術中國女紅拼布作品特展」,其實亦歡迎社區人士進校參觀,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。
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
訂閱:
文章 (Atom)